直属队是什么意思
直属队一般是指归总部机关直接领导的一个建制单位。
多用于部队或司法机构。
比如:某步兵团直属队、交警支队直属队等。
一个步兵团除下辖几个营外,还有团直属的汽车连,通讯连,机枪连,工兵连,卫生队,警卫排等。这些都属于团直属单位,归团部直接领导。
东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是谁
孙来沈,男,出生于1956年6月的孙来沈是山东莱州人,中 共 党员,研究生学历,少将军衔。[1] 现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历任海空雄鹰团团长、某海军航空兵师师长、东海舰队航空兵参谋长、副司令。2018年3月11日,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兼舰队航空兵司令员孙来沈现已担任东部战区海军副司令员兼战区海军航空兵司令员职务。
中部战区总医院怎么预约体检
预约体检需要通过中部战区总医院官方网站或者电话预约。
因为中部战区总医院体检工作繁忙,需要预约,通过官方网站或电话预约可以快速排队。
具体预约方式可以前往官方网站了解。
同时,如果需要更加详细的体检项目或者有特殊要求,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咨询医生,获得更加专业的建议。
cf江苏一区是什么战区
1、在cf这款游戏中,江苏一区属于东部战区。
2、cf原本有九大战区,在战区合并后,变成东南西北四大战区。
四大战区服务器情况简介

北部战区
北方大区,黑龙江一区,吉林一区,河北一区,山西一区,河南一、二区,山东一、二区,辽宁一、二、三区,北京一、二、三、四区。
东部战区
部队中的“政委”是什么职务?和司令员一起,谁的权力更大一些
部队中的政委和司令员从职级上来说,应该是平级干部。至于政委和司令员,谁的权力大。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应该是以1942年9月“雪村事件”为分界线。
1942年9月以前,应该是政委权力比军事首长的权力要大一些。1942年9月“雪村事件”以后,军事首长的权力,要比政委的权力大一些。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人民军队建立以后,政委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最早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委员制度,是从苏联红军借鉴而来的,当时实行的制度是:当军政主官意见不一致时,由政治主官最后拍板,也就是政治主官有一切行动的最后决定之权。
这项制度始创于1929年12月下旬召开的古田会议(即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这次会议确立了“党指挥枪”的重大原则,从此,将“支部建成连上”连队有党代表(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已成为我党的建军原则。
1930年,红军总部颁布《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明确规定:政治委员在与同级军事指挥员有争执时,政治委员有停止军事指挥员命令之权,但必须立刻将争执的详细情形报告上级机关:在未得上级指示以前,须依照政治委员的意见执行,同时军事指挥员有向上级申诉之权。
因此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一直是政治委员,有最后的决定权。井冈山时期红军总政治委员毛委员在红四军中,有绝对的领导权和决策权。
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陈昌浩,在四方面军中是绝对的一把手,而身为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只能屈居二把手。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的1942年“雪村事件”,才得以改变。1942年,八路军部队因“政委最后决定权”而发生了一次惨痛的失败。
这年5月,日军大规模“扫荡”冀中根据地,根据地损失惨重,大片地盘沦丧,八路军主力不得不暂时跳到外线。这期间,冀中军区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和政委王远音带一个营返回河间、肃宁一带,准备和30团汇合,重新开辟根据地,但很快侦察到日军可能会对这里发起合围。
参加过长征,作战经验丰富的司令员主张部队立即转移,避免被日军包围。但知识分子出身的政委,认为部队刚到这里,要等待与30团汇合,同时这里群众很热情,如果马上转移,会挫伤群众的满腔热情,主张部队留下来休整等待。俩人争执不休,谁也无法说服谁。
最后因政委有最后决定权,由政委拍板,部队留在了雪村附近。果然,由于部队没有立即转移,遭到了日军的合围。最终部队受到了很大损失,司令员常培善等一大批干部英勇牺牲,政委王远音腿部负重伤后开枪自尽。
部队中的政委和司令员是有分工的,政委主要管思想政治工作,司令员负责行军打仗,在早期的红军中,政委的权力比司令员还要大,我军的指导思想,党指挥枪,因此,早期我军的政委权力是比较大的,有时也会发生司令员和政委意见不统一,贻误战机,后来政委的权力有所减弱,司令员成为军队实际最高指挥官,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问题,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政委是一支部队的政治主官。我军部队历来是政治、军事主官双长制,众所周知,比如连队设指导员和连长,营设教导员和营长,团以上则称政治委员,就是政委和团长,旅、师、军一级依此类推,到了兵团和军区一级,则称政委和司令员。
政委和司令员,级别是相同的,但是分工是不同的。
首先,政委代表的就是党委领导,所以政委同时又兼党委书记。我军建军宗旨就是党指挥枪,所以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上,任党委书记的政委拥有最后决定权。从这个角度上看,政委比司令大。
司令员是军事领导,一般任党委副书记。但是在具体军事指挥方面,则由司令员决定,所以司令员拥有军事指挥上的决定权。从这角度看,司令员又不比政委小。
政委负责的是,是贯彻上级的战略意图在部队的具体落实工作。比如说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群众工作展开,部队思想教育工作,干部任免上把关等等。
司令员负责的是具体战斗指挥,和部队训练、战备等军事工作。
假设,如果决定要打一场大仗,那么政委和司令员的分工大概如下:
(1)能不能打,该不该打这一仗?这些问题应由政委和司令员共同研究、筹划、决定,而代表党委的政委拥有最后决定权。
(2)但是当打仗决心已下定,那么什么时候打,先打什么地方、后打什么地方?又出动多少兵力去打,打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军事指挥上的具体问题,则应该由司令员作出决定,司令员拥有最后决定权。
以上,就是政委和司令员的大体分工情况。
而我军历史上,曾在一些重要战略方向上,为了统一指挥打大仗,有几个在军内威望卓著的将帅,往往是兼任司令员和党委第一书记的。比如第一野战军的彭总,第四野战军的林总,都是司令员兼任第一书记,明确拥有着在野战军重大行动上的最后决定权。
按现行部队编制,连队有指导员,营级单位有教导员,团级以上,战区以下单位设政委,既政治委员。
以中部战区为例,战区政委和司令员谁的权力更大呢?按照作战性质分析,司令员为一号首长,政委为二号首长。所以司令员的权力要心政委大。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时战时,这一性质是不会改变的。
军队以战备训练为主,司令员的职责主要负责打赢未来战争,而政委的职责是部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抓好部队政治思想工作,路线工作。
所以,由于部队性质所决定,政委与司令员相比,其权力只能屈居第二。
国家的权利是这样的。党,政,军。党领导一切,政高于军。党有党纪国法。军是专业打仗的。需要政指挥,授予权利才能动。就像历史上军队的监军。监军就是政。一切的物资,人员调动都是政,军是负责战场。
政委权力要大,人民军队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有政委这一个角色;
一些电视剧,包括《亮剑》《集结号》等,都将政委弱化成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一个只知道政治条令,僵化死板的角色,这股文艺界的妖风,简单的理解军事指挥是军事长官说了算,而生活训练都有政委说了算·····
这么演绎的不是愚蠢就是别有用心的坏。其实我军很多优秀的将领本身就是政工干部。
特别是《亮剑》对军队政委形象的描述是脱离现实的,其实对李云龙团长的刻画也极端脱离现实。
人民军队1927年三湾改编,确立了重要的原则就是“党指挥枪”,1928年6、7月间,红四军制定了《红军党代表工作大纲》,明确规定“党代表是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工作的;是所属部队士兵与官长的领导,是负责部队管理与教育的首长”。重点:“是所属部队士兵与官长的领导”,
政委是军队最高的领导!军事指挥员如果和政委发生意见不一致,在没有上级指示前,政委说了算!
下面讲一讲为什么会这么规定:
几千年来,困扰一个国家的就是,军队最后变成了将领个人的·····很简单,当兵就是谋生,平时一切听将领的,军饷也是将领发的,自然时间长了就是慢慢的将领个人的。
例如,大宋的赵匡胤,殿前司点检这个职位,其实相当于军事院校的校长,他最后黄袍加身的时候根本没有人阻止!所以,蒋介石为什么要给自己拉一个黄埔军校校长的职位;
赵匡胤继位以后,为了阻止后人模仿他,进行了军队制度建设,简单总结:“军队国家化”,和今天欧美北约的制度是一样的,简单理解,就是军队日常士兵和将官是分开的,打仗的时候将官得到朝廷的派遣,点兵点将,大军开拔出去。
这样会导致什么问题:那就是国家无法应对内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国家内部诞生两只军队:
例如德国小胡子的德国国防军和德国党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