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否应该取消压岁钱提倡发压岁钱给老人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更是尊老敬老的节日。大年初一给老人磕头拜年,即是一种祝福,也是以老为敬的文化传承!而通常的压岁钱也是长辈对小辈的一种祝愿!小辈给长辈的钱,只是对长辈的孝敬,而绝不能称为压岁钱!
妈妈拿孩子3.5万压岁钱买包,如何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孩子
这个类似的问题,我们小时候都遇到过,大人给了压岁钱,一般都是妈妈说她先收着。一般我们是再见不到这些压岁钱了,不过我们的父母会把这些压岁钱存起来,我们上学用或者用于家庭生活,这样做我觉得是无可厚非的,也没有人长大了会追寻这些压岁钱的去向。但如果把钱用来够买奢侈品或者完全超出家庭消费能力的产品,我觉得不应该,作为80后的我,也是家长,我不会这样做。可能现在90后家长自己还没有长大,从小被父母溺爱长大,还没有找到自己当家长的角色定位,这样做是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但对于家庭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不过既然是人家自己家的钱,我觉得不应该做过多评价,个人过个人的日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余这问题重点突出的是3.5万元的包,妥妥的炫富呀!为什么这么说?
孩子能拿到3.5万压岁钱,试问中国多少家庭年收入都达不到3.5万?多少孩子能收到3.5万元的压岁钱?反正我的孩子压岁钱就600元,别说我家人口单薄,我家不出三服的五十几人;别说我人际关系不好,现在还能找到朋友借钱。为什么这么少,亲戚朋友给的,还得给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发压岁钱,不能让孩子自私,认为自己收的压岁钱就是个人的,能私入囊中,不劳而获不值提倡,有个好彩头就行了。所以孩子最后压岁钱就只剩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给的了。别喷穷,我相信我的收入是在大部分家庭收入偏上一点点的。所以收3.5万的孩子是一般家庭的孩子吗?他们根本不缺钱,他们的父母买不起3.5的包?350万的包也买得起,至于用孩子的压岁钱买,那只能算着富人的游戏,我们看看就散了吧。
所以对于有3.5万压岁钱的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什么对不起的。
首先谢谢邀请,妈妈哪里是拿孩子的钱买包,分明是拿自己的,人情都是对来对去的,你不给人家,人家又怎么会给你?只要有这个消费能力,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哪里要在乎这么多。我是八零后,从小到大的压岁钱都是爸妈拿去用了,他们会告诉你说给你们上学当学费用,买衣服用等等~。现在到我儿子这辈,他们的压岁钱前也是上交,当家庭开支。不过他家孩子能有3.5万的压岁钱很不简单呀,我家两孩子加起来2500块!如果妈妈觉得对不起孩子,那就跟孩子商量一下,妈妈超级喜欢那个包包,要用你的压岁钱买,你看看行不行?
妈妈拿孩子压岁钱3.5万买包完全没有问题,也不存在什么对不起孩子。未成年的孩子,本来就不具备支配3.5万元的能力,这笔钱本来就应该纳入家庭消费,由家庭里的成年人来掌控,无论是妈妈拿去买包,还是爸爸拿去买什么,都不存在对不起孩子一说。
有些人说应该给孩子存起来,这种想法未免迂腐,3.5万元难道要存到孩子成年再让他花,有意义吗?你考虑通胀了吗?到时候连本带利取出来,没准只够孩子买个电脑、手机什么的。
再说,现在大多所谓“压岁钱”根本就不是真的给孩子的,那是大人之间的人情往来,你收多少,将来很可能都得还出去。我认为这一点,家长有必要跟孩子解释清楚。就算要培养孩子“财商”,也是拿出压岁钱中的一部分让孩子自由支配。把大数额的钱一股脑全给未成年人,这本来不是什么明智的做法。
再者,如果这位妈妈买了包之后心情大好,能够多给孩子些笑脸,多给家庭带来和谐气氛,那反而非常值得。相反,如果把钱给孩子存起来,自己舍不得吃穿,成天憋屈着,然后一脸焦虑唠叨孩子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父母养育之恩,那才是最糟糕的做法,才是最对不起孩子的怨妇妈妈。
过新年,孩子们一定收到不少红包,作为家长,你如何教育引导孩子计划使用红包钱
过年了,孩子们都会收到压岁钱红包,对此,家长必须正确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的管理和消费得到的红包。
小时候,过年时亲朋好友给的红包都是几角或几元,一般都超不过十元。每次得到红包也会主动交给家长,因为过完年收到的压岁红包加起来真是一笔“巨款”。自己怕丢了,不敢存放,放在家长那里安全。上交的时候也会声明一下:这是我挣的钱,我花的时候要给我!但是,上交以后基本就不属于自己了。那时也不会因为有了这“外财”而乱花钱,还是会很花在必要的地方,所以,上交的红包就算是无偿“捐献”了。
现在,孩子们过年收到的红包应该以“百、千”来计算了。给孩子压岁红几十元都难以出手了!物价在涨,压岁红包也在涨,有的孩子过完年能收到成千上万的红包。过年也催生了一些“小大款”。但是现在的孩子还有几个会主动把压岁钱交给家长。这么多的钱,让孩子自己保存,那真是很危险的。
金钱会对孩子产生诱惑。让孩子对金钱产生欲望是很可怕的。对不起,价值观也会产生影响。因为金钱对他们来说可以满足他们的很多愿望。由于钱来得容易,有的孩子不懂珍惜,会把金钱用在购物和玩游戏上。这会助长孩子的乱花钱行为。还有的孩子会很快将得来的钱挥霍一空。等花钱成了习惯,孩子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会经常跟家长要钱。这样会让亲子关系产生矛盾,有的甚至会发展成悲剧。
孩子过年收到红包,不是什么好现象。我一直在倡导过年不给孩子的发红包。如果给孩子发了红包。也要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意识。不能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孩子压岁钱最好还是由家长管理,不要让孩子保存。
这要看多大孩子。
在孩子小的时候,当然要代孩子保管。太小的孩子自己又不能管钱。如果生活条件好,那就不动这笔钱。当然,如果某一段时间确实很困难时,动用一下也无妨,只要还记着钱数就行。等境遇好的时候,再把这笔钱补上。
孩子大一点要是问家长为什么自己不能管理自己的钱,那就告诉他,尽管这钱是给你的,但是这钱是看着我们大人的面子才给你的。不是冲着你的面子,你现在还没那个面子。另外,你还不会管理钱,你不知道钱该怎么花。你只是想花就花,但大人花钱是要算计着花。大人知道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这样家里的钱才能花的长远。因为,无论何时,家里的钱都是有数的,不是要多少有多少。就算你家真有花不完的钱,也得跟孩子这么说,不能让孩子以为,钱来的很容易,想花就有。告诉他,每个月就这么多,不节省着花,下个月就没饭吃了。
等孩子长大了,上大学时,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把钱给他,同样让他节省着花。最好告诉他,如果每月能节省多少钱。就奖励他多少钱,如果透支了,下个月就扣多少钱。但也别太苛刻。孩子在外面混,也要面子的。只要掌握一个原则就行。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古代历朝历代是如何庆祝春节的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春季的由来:春节是一年之岁首,最早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而来。其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息息相关,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
第二个问题,各个朝代怎么过节:我个人仔细了解的历史仅限于从春秋到现代,所以我就说这一部分。
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载歌载舞,辅以春酒,捧杀羔羊以庆新春;先秦时代,南北风俗各异,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传播、普及,春节的活动在文献中记载很少;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互通有无,风俗习惯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普及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所以在东汉首次出现了岁首祭祖的记载。
魏晋时期,已经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也出现了耍龙、游神的庆贺新春的娱乐方式。
唐代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了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赠予大臣。这一形式在民间迅速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贴”被称为飞帖,当时的才子追求少女也是采用很多飞帖居多。
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裹住火药制成鞭炮。从此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
明代,接灶神、贴门神、桃符、春帖、爆竹、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清代是非常重视过年的,宫廷过年极尽之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到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礼仪上,把以前的跪拜作揖等礼节废除,改成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到了当代社会春节的节俗活动还是很多的,祭祀灶神、扫尘、年夜饭、守岁、拜年、压岁钱、贴春联、贴窗花和福字、贴年画、拜岁、燃放烟花爆竹等等
广东这样给压岁钱值得提倡吗
有人统计过:广东红包伍拾以下,福建红包最多一千三左右,最高几千元,其它各省红包在几百圆不筹。
福建、浙江、北京成为压岁钱支出水平最高的地区。福建孩子收到的单个压岁钱红包平均高达数千元,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广东,因为广东压岁钱平均水平仅为50元。从这个数据看广东压岁钱确实少。
这其实与当地的习俗、生活水平习习相关。广东发红包只图个好彩头和吉利的意思,重商意味浓厚。
而其它各地发红包也是习俗的一个延续,有热闹喜庆之意,一般量力而行。
其他省份发红包压岁钱只发红包给最亲的几家亲戚的孩子和很要好的几个朋友的孩子,其他人比如普通亲戚、普通朋友、单位同事、邻居的孩子一般不发。
而广东的发红包风俗,数额不多,见人就发。单个红包数额少,但是总量还是不少的。
不管是广东或者是全国各地,发红包都是习俗的传承,不在于多少。不赞成提倡一种。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由于地理、人文、经济发展现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这才是中华文明的真谛。这样挺好,为什么要千篇一律?没有了特色,也就失去了意义。
为什么老是用红包来侮辱广东的利是,须知利是和红包是两个完全不意义㝢意的两个字,也不是同义词,说多少遍了,在广东叫利是不叫红包,如叫红包的那是微信红包。利是两字出自文言文里,正宗的中原文化,并不是广东人自己编造的,只不过广东人完美完整的传承了下来
坐标广东客家。很多人好像有误解,大广东的过年利是没有你们听到的那么随便,10元20元的利是是给比较疏的亲戚朋友同事孩子,比较亲的一般是50、100块,经济好一点的家庭一般200、300、500、800不等;给亲的长辈一般都几百到几千。
利是只是一个祝福,给多给少无所谓吧,经济好多给一点,经济不好少给一点。
不值得提倡!
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广东人穷(在广东真的没见过人说自己有钱的,开着豪车住着别墅也说只是混得一般,稳餐饭食啫,因为人上有人,可能邻居的身家十亿八亿也不一定),只能给十块五块意思意思,给红包时说的是:俾个利是仔你,利利是是吖!!!是希望你能平平安安!!!
我每次听外省的同事说给红包给一千几百的真的很羡慕他们那么有钱,太自愧不如了,想不到广东真的那么穷,只能继续努力搬砖赚钱了!!!
广东人的派利是一一红包的方式值得提倡。广东人对红包的理解是一种好意头一一祝福。祝福是不以多寡来衡量的。利是是长辈对晩辈的祝福,利是的钱有多有少。一般给新婚夫妇(结婚当天)的利是钱比较多,富有的人可以达十万八万,一般都是五百到三五千。在春节,给至亲的晚辈一般是一百至两百,多的也有二三千的,对于其它邻居小孩,茶楼侍应生,或经常往来的熟人的儿女,多半是十元,二十元,到五十元左右。当然也有给一百的,但比较少。广东人从不计较利是装多少钱,他放一元钱也可以,也是对晚辈的祝福,所以接受利是的人也要乐于接受,因为,接受的不是钱,是祝福,谁不接受祝福?听说有些地方春节利是最少是一百,多的以千为单位,那就不好了,他令人感到是一种负担,而且对经济条件一般的人来说,是一种压力。有些外省朋友春节不回去过年,和地区的浮夸风不无关系。他们说,出外面请客花销大,顿饭动辄几百,利是一百以上,抽烟几十块一包。在家过个春节,把一年积蓄花了许多,所以不回去过年就省下几万块钱了。由此可见,广东人对红包的理解,红包装多少钱是一种务实做法,值得提倡与推广。
这个问题本身就出错。在我们这里,只有父母给子女的才叫压岁钱。一般会在年三十晚给。过年后给的就是利事。未过十五都会给利事。一般长辈给未结婚的晚辈,当然,你三十几还没结婚就别伸手了。正常是二十五六都会有份。利事也有区别的,直系亲属会相对多些,五十一百之间,一般亲属的就二十五十间。一般朋友,邻居什么的,就五块十块了。另外公司里结婚的给未婚的,领导给下属的也是利事。反正到了过年,我身上就带三种红包,一百的,五十的,十元的。看人给了。
为什么有些人会提议取消压岁钱?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压岁钱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年的风俗习惯,多少没有规定也可给可不给,是长辈对小辈的一种爱一种关怀一种鼓励,小辈从小学会理财,接到的压岁钱及拜年红包会珍惜地方入存钱罐或银行卡,等到需要的时候取出慢慢的花,也会想到这些钱是哪一位亲人给的,心中也有一种感恩之意,给压岁钱增添了中国年的亲人相聚的幸福年味!
可能这些人是把压岁钱等同了医生向病人家属索要的红包,或是服务生向客人索要的小费,甚至是腐败分子贪污的贿赂。其实呢,它数量并不多,只是过年时家族中长辈给晚辈的爱与祝福,(当然,也可以是有了收入的年青人给年迈的长辈),多少是个心意。这是中国的古老文化习俗,体现了尊老爱幼的良好传统。应该发扬光大,为何要取消呢?
压岁钱本是老人在过节时表达对孩子的一种爱意,我个人理解。谁成想,发展到了今天的利用,攀比,失去了压岁钱原有的意义。家庭条件好的,都有人认为是一种压力了,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最好能够还原压岁钱的本来面貌,没有必要动辄成百上千,甚至上万。这还叫压岁钱吗?任何一种好的风俗,是不论穷富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这就值得传承。只是某一部分做到的,说不上什么风俗,无论好坏,只能说是风气。
延承了这么多年,也不能简单地说取消就取消,关键是做一个正确的导向,引导着人们往好的方向去发展,也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
民俗有谁能去制止的呢?连宗教政府都要服持,一个小小的压岁钱问题又有谁会去理采呢?历史的产物,民俗的传送,应该让它发扬下去。之于压岁钱的多少,那是有自已掌握的,老人手中福余多给点,倒也无所谓,手中紧张的老人自然也不会多给,再者所谓的压岁钱看来是给孙辈的,其实是给儿子看的,做儿子的心中应该有数,一家人吗,老为小小敬老也就是了。做为中年人要把握好遵老爱友,始终保持家和万事兴这一宗旨也就行了。
为什么有些人会提议取消压岁钱?人多口众,百人百心,有赞同有反对,就象天气变化无常,有天晴,有下雨,象公路一样,有上坡,有下坡。别人怎么说,是他们的事,自己不传不信,该给就给,你不给也是你自己的事,与傍人无关紧要,何况是过年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个人认为,这些传统习俗,不要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失传了/这又不是什么坏事你说是吗?!谢谢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