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辅导机构现在的套路都是制造焦虑,贩卖焦虑,对此你怎么看
这是很正常的,培训机构就是看中了家长的焦虑心态。有时候明明知道这是培训机构的套路,也要上套,哪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家长如果不跟着走的话.心里就会过意不去.就会很担心孩子的未来。别听那些冠冕堂皇的话。还是要面对现实。如果你是家长,你也会这么做的!
退休多年!谈现象;小学、初中之义务!?初中升高一道坎!多数学子落榜了?家长昂费送子学!…家教补丁占市场!学校知晓不敢管?学习孔丘儒子之榜祥;教育阵地夺回来…争当教育之光彩。《很现实;教育之利、弊一目了然。》
当下的情况,辅导机构非常喜欢在营销时候制造焦虑,然后再贩卖焦虑,已然成了很多培训中心的套路。
家长带着孩子就会收到辅导机构宣传单的“轰炸”,还有就是朋友圈的推荐,最大的噱头就是体验课。多数体验课售价为1元,有的更是推出寒假班0元课程。如果单看这里都会觉得辅导机构相当良心。
如果单看宣传体验课,对于家长来说本应该是了解课程的可靠渠道,但是通常在孩子体验过后,家长会收到关于孩子的“课程体验报告”,部分机构为了促使家长报班,会把重点放在孩子的不足方面,此举是为了给家长“营造紧迫感”。这就是第一步制造焦虑。
对于辅导机构来说制造焦虑,最终目的自然是留住学生,打开家长的钱袋子。在体验课之后,辅导机构的公关人员就会再接再厉和家长进一步沟通,需要注意的时所有的内容都是有“话术模板”的,对于家长关心的话题都提前做好了话术。最终目的就是攻破家长的防线,即使当时没有搞定,后续也会继续温和的“沟通”。
而一旦学生报班之后,续班工作要从第一节课开始展开,贯穿整个学期始末!并且称“每次上课都是续班的沟通,每次电话都是续班的积累。”所以家长如果频繁接到老师消息得知孩子还需更多改进,究其原因不过是为了“续班”。
从体验课开始给家长营造紧迫性,从上课开始贯穿整学期课程的“续班”观念,在这背后,家长能够从教育机构获取多少关于孩子或者课程的真实信息,有待商榷。但是辅导机构目的已经达到了。
对于辅导班的套路,一位家长显得十分冷静:“我的朋友圈里也有很多人在发宣传消息,但是对我来说影响并不大。如果考虑为孩子报名(教育机构),首先要看孩子是否能接受,其次是报名的这些是否对孩子有意义、是否适合孩子、机构的规模、师资是否好、价格是否能接受、交通是否方便以及在机构学习的学员素质等多个方面。”
但是更多时候,当我们的家长看到学生班里后进生进了辅导班,我们可以淡定;当看到中等的学生进了辅导班,我们有些焦虑;当看到班里优等生也进了辅导班,还有几人能够淡定。加上辅导机构的攻心之战,沦陷只是时间问题。星期天和假期基本上都是家长带着一脸疲惫的孩子东奔西走,辅导机构居功甚伟!
至于授课的效果,辅导机构会告诉你学生的成绩是受多方面影响,孩子怎么怎么,不过没事情,我们新推出了什么什么班,请了什么什么名师,一定怎么怎么!展开了新的套路。
我没有这样认为,许多教育辅导机构在制造焦虑,贩卖焦虑。小时候多学点东西蛮好的。前提是儿童本人喜欢吗?进入小学前,学习拼音,写字,学习外语很好的,小孩脑子空空的,一学就进入进去了。我家小孩一般的文字说明都懂,碰到生辟的字我老头还问她了。因为她会拼音,音读的准。外出玩,许多注意事项等等比我还清楚,碰到简单的外文招牌也懂,因为小孩子脑子活呀。这个就是辅导老师的功劳啊!我的看法。
销售方法。
只要家长看明白了其中的玄机,那么教育机构的制造焦虑对家长是毫无作用的。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方法,毕竟时代在进步,他们为了生存、发展,必须要想办法,生存发展下去!
还有就是现在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看到教育机构推出来的东西,确实很适合孩子。很大程度上会去购买焦虑!
辅助机构确实制造了一些要学生参与辅导的宣传,助长了学生参加辅导员的热度。但关键是家长,家长担心子女学习跟不上,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如文征明说到秦桧杀岳飞,其实是徽宗的愿望,秦桧只是迎合了他的意思罢了。正是,区区秦桧亦何能,逢其欲。
不仅是辅导机构,但凡跟销售有关的事项,多多少少都会通过制造焦虑来设计营销策略。从市场销售的角度,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此来增加营销业绩,理论上是合情合理的,只是这个度需要经销商(培训机构)和消费者(学生家长)共同把握。
这里面有许多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1.信息量焦虑不是白制造出来的,是信息迭代造成的结果。
家长之所以焦虑,因为机构说的“有道,有理,有根据的”,使危机感一下子被提了起来。
机构经过了大量市场调查和研究,从消费群体,到竞争对手,从宏观经济,到微观经济,几乎都研究了个遍,他们呈现出来的信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少,可以给潜在消费者增加一些知识和要点。
当然,这些信息不一定都是准确的,需要受众慧眼金睛去分析辨别。
2.宽广度
机构套路深似海,天下乌鸦一般黑。
焦虑其实是本身存在的,机构做的是放大你的焦虑。
怎么个放大法?
我举个例子,亲身经历。
今年4月8号,学而思网校开始报暑假班。
我也凑了个热闹,打算报几门新初一的课,分析下学而思网校入口年级的教学质量怎么样。
经历了一番老师筛选和课程试听后,我决定买朱平老师的新初一英语直播目标班,点击购买后才发现,这个班难度是四星,需要测试才能报班。
(只剩14个名额了?抓紧抢)
眼看着就剩14个名额了,我中饭都没来得及吃,赶紧点击开始测试。
试卷还真不简单,要在60分钟内完成20道单选题,1篇完形填空,3篇阅读理解,和1篇任务型阅读。
题量大不说,我觉得对于一个中上水平的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已经很大了。
再加上是电脑上做的,阅读完型翻来翻去很麻烦,一般的小孩子未必会有这个耐心,看着屏幕上的倒计时也会更加紧张。
总之,心中五味杂陈的情况下,我顺利通过了测试。但付款时让我看到了更震惊的一幕,显示剩余名额2021人!!不仔细看都注意不到,是用很淡的灰色写着的。
(震惊!14竟成了2021!)
要是哪个孩子能通过难度这么大的入学测试,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让家长付款。作为家长,你家孩子都主动地要求学习了,你哪里忍心拒绝他?
群一大片,就看进入那家渔网里的区别,
大家想想很多看似很现代人yin各种压力山大,生活工作太被动,基本上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无法冷静下来思考问题了,时间久了脑子越加变得单纯,喜好单纯明快的二选一思考方式,比如听到A,B,C选项,听各种信息大家都说A或B好,就认为C不好这种,然后再A和B中情绪判断,看那个机构牌面大,态度热情等hhh也不想想干嘛只有ABC,,,
不过人的三观决定这些,外人劝也没用的,因为很多时候说实话直话反而被人嫌弃,反正倒霉多了自然醒吾,反正倒霉的是本人外人也没权利说三道四。
那麽多机构为什么会烧钱贩卖焦虑,除了竞争,真正的流量目的就是让更多单纯可爱的笨鱼咸鱼们进入网兜内,营销的本质就是用各种心理战术到处撒播焦虑情感波,被同频感动不行不行的人无脑的垃圾邮件,销售电话等,好像这种底三烂的东西骗不到人?那就太单纯了,,,
一个人的三观,信息洞察力,心态,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决定决策结果,这也是学习的意义所在,只可惜没学好已经被洗脑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现代教育尤其是低龄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做人,而不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向德国日本这种先进国家的孩纸基本上也没多少作业也不强迫学习跟不会攀比成绩,,,怎么就学不明白呢,,,
全国7万硕士送外卖?这是真的,还是自媒体人为了“流量”在贩卖焦虑
- 那肯定是假的,至少也是“以偏概全”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硕士,在某一天,某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解决生活一时的窘迫,他去送了外卖,因此可以说送外卖的人也有硕士,但决不可以说好多的硕士都去送了外卖!即使有确切的数字,也一定是自媒体人为了“流量”而贩卖的“焦虑”!
- 谁看了谁能不焦虑?尤其是那些家里有孩子正一步步地朝着“硕士”努力攀登的家长们,看了更是焦虑,反正我看了后焦虑得夜不能寐。
- 虽说工作没有高低贵贱,送外卖也不丢人,都是为了人民大众服务,但是做为一个硕士,是一个家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花费了大把的金钱为国家陪育出来的尖端人才,他独有他肩负的使命。正如一根笔直粗木,倘若把它锯成一段段,再把它劈开,当然可以像那些细枝末梢一样做烧火的木柴,但要物尽其用的话,它只能做负重的房梁桥柱。
- 光阴,是没有虚度的,书,也是没有白读的。外卖,人人可以送,但硕士,却不是你想读就可以读的,不是吗?
- 如此一想,似乎“焦虑”多余了!
这数字谁统计的,是否真实我不知道,但硕士送外卖确实有,博士卖猪肉都可以,硕士又为什么不能送外卖?
一份工作而已,为了挣钱养活自己而已,不必大惊小怪!送外卖也并不低贱。照这个题目,还是隐含了职业歧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中的一些事物在改变,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结果,正是这些年受高等教育后硕士生比原来多了,就业渠道拥挤的结果。
劳动光荣,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服务于社会,值得我们尊重!
2021届毕业生破900万,40%毕业即失业?是贩卖焦虑还是真实写照
上大学越来越多,受苦人越来越少,不知道都注意到这个问题没有,前几年有部分娃娃们考不大学就行的打工,现在可好,好赖不干活,好赖学校总的上,知识上学不应苦力干活[捂脸]现在你想找个苦力干活的工人不好找,[捂脸]问题呀[捂脸][捂脸][大哭]
今年毕业生破900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毕业生,这与近年来把办学当生意来做,当延缓就业难一个措施有关。
因将进入应聘阶段,经过几个月才知道最终会有百分之多少毕业即失业,就是没有百分之四十,但是比例也不会少。
实际上想通过扩招来延迟就业压力,不是理论上每年都有九百万人,而是只有一年是九百万,第二年开始只是累推迟,就没有延迟效果了。
大学毕业生不是多多益善,不是人人都是大学生就最好。因企业人员需求有高、中、低,如果都是大学生,那中低岗位就没有人应聘来做。
大学毕业生占比过高,就会造成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第二:由于现在房价过高,买房买不起,租房租金高,工资低大学毕业生即使有岗位可应聘,也宁可失业而不愿工作。
而企业由于买房租地造成生产成本高,给毕业生工资过高企业也会亏钱。
现在就造成了企业招不到人,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两难局面。
只要还没有真正放弃炒房,使房价下跌到合理价格,这两难局面就不可能改观。
那大学毕业生只有一部分人就业,另外一部分人只能进入灵活就业队伍。并且这灵活就业队伍会逐年增加。
这种毕业即失业的焦虑情况,仍会长期存在,企业长期人员招不满的现象也会长期存在。
这与我们只顾一方面不顾另一方面;只顾一部门利益而牺牲另外部门利益,只顾眼前不顾长期有关。
判断一个决定一个措施正确与否。凡对大多数人有利,不仅短期也对长期有利,不仅对局部有利更应对全局有利。当局部利益影响全局利益时一定要以全局、长期、大多数人利益为重。
我们要辩证看问题,要以人民利益为先为重,要正确权衡利弊得失,不能因小失大。
这是一个系体工程,需要有大格局思维来调整。